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3月2日,第五届联合国环境大会续会通过了《终止塑料污染决议(草案)》。该决议旨在推动全球治理塑料污染,这是自1989年《蒙特利尔议定书》以来世界范围内最具雄心的环境行动之一。这项决议具体包括什么内容?目前全球的塑料污染有多严重?我们日常的垃圾分类、循环利用等环保消费理念,对于塑料污染治理会否只是杯水车薪?塑料污染防治是此次会议的焦点,共有3份决议草案与塑料有关。卢旺达和秘鲁提出草案,致力于解决从生产到废弃物管理的塑料“全生命周期”污染问题,形成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塑料污染国际协定;日本提出,建立国际谈判委员会,解决海洋塑料问题;印度提出要聚焦应对一次性塑料等塑料制品的污染问题。基于以上草案,来自175个国家的国家元首、环境部长和其他代表最终批准签署了题为《终结塑料污染:制定具有国际法律约束力的文书》的决议。决议指出,建立一个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到2024年达成一项具有国际法律约束力的协议,涉及塑料制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生产、设计、回收和处理等。如需联合国环境大会决议:终止塑料污染-形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中英文版),请点击塑料回收再生帮小程序,在“行业动态-智库”中进行下载。第一步:点击链接或下拉微信界面搜索塑料回收再生帮,进入并登录。
第二步:填写基本信息,点击“行业动态”菜单,选择“智库”,即可下载。
(注:只需完成首次信息注册,即可申请加入不同品类通讯录。)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认为,这项决议体现了三个共识:第一,设立一个政府间的谈判委员会,并于今年投入工作;第二,着眼于塑料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而不仅仅是末端管理,这意味着要在设计阶段就将塑料产品的重复使用和回收利用纳入考量,并且对塑料污染提出多样化的解决方案;第三,加强国际合作,促进技术提升、能力建设与科技的交流合作。目前,全球塑料污染的情况已经十分严峻。刘建国教授告诉《新闻超链接》,目前塑料污染主要源自我们对塑料的消费。1950年,全球每年生产塑料约为200万吨;但到了2017年,这一数字已飙升至3.48亿吨,而且还在不断增长。如果不加控制,2024年的塑料年产量将达到7亿吨。塑料由化石燃料制造而来,又可能通过露天焚烧等方式进行处置,这些都会加剧全球气候变化和空气污染。根据预测,如果全球气温上升幅度被控制在1.5℃以内,到2050年,仅塑料生产、使用、处置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就占允许排放总量的15%。海洋生物也是塑料污染的受害者。每年有约1100万吨塑料垃圾进入海洋,超过800种海洋或沿海生物摄入塑料或被塑料缠绕等。另外,微塑料也威胁着人类健康与生态环境。在这样的情况下,制定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协议、对塑料的全生命周期进行管理,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全球协定将对国内政策产生重大影响,极大可能将推动再生塑料的使用量的规定要求,这是行业即将迎来的伟大机遇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由中国合成树脂协会塑料循环分会、废塑料新观察举行的(厦门)塑料回收再生周,3位重量级专家详细解读和剖析公约给行业带来的巨大变化,将就相关议题进行重点解析(查看→大会议程←)。除了国际协议与对产业的规范,我们普通消费者的行动也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刘建国教授提到,消费者对于环境友好型产品的偏好,会倒逼生产端进行绿色低碳的转型升级。而且,如果我们能够摒弃“用过就扔”的一次性消费习惯,将大大减少对塑料制品的需求,带动绿色产业的发展,让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更加深入人心。这两年大力推行的垃圾分类,也是治理塑料污染的重要途径。如果能从源头做好垃圾分类,就能让塑料垃圾清洁且安全地进入回收利用系统中。相当一部分进入江河湖海的塑料垃圾,是因为消费者在某些环节没能尽到分类责任、管理者在某个阶段未能建立起管理系统,才会泄漏到环境当中。如果塑料能够进入废物管理系统,它们将被回收利用或进行焚烧发电的处理,不会对环境造成明显的污染。近些年来,我国在塑料污染治理方面也下了大力气,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塑料污染的治理,强化塑料垃圾的回收利用。目前,我们在塑料污染治理方面已经取得了明显成就,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未来我们还将为全球塑料污染作出更大的贡献。第五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主席、挪威气候和环境部长埃斯彭·巴特·艾德(Espen Barth Eide)表示:“塑料污染像瘟疫一样在世界各国蔓延。塑料是我们人类生产出的最持久耐用的产品之一,但矛盾的是,通常人们用过一两次就把它丢弃了。如果我们将塑料纳入循环经济体系,塑料完全可以被反复循环使用。”正如部长所说,塑料污染的源头在于废弃塑料制品的优质回收再利用,而据统计,我国近十年塑料制品产量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如图所示:从图上可以看出,除2018年由于生态环境部成立,市场持续处于环保高压气氛之下,国内各行各业开工率均不及往年,受此影响,当年塑料制品总产量有所下滑,但在环保风暴洗礼下,下滑比例不及1成。自2019年至今,随着“外卖”、“垃圾分类”、“一带一路”“二胎、三胎”等新热点的执行,我国相关塑料制品产量又实现了质的增长,而自2020年开始“疫情”两个字似乎时常在我们身边,但“疫情”的存在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医疗相关塑料制品的用量在年内大幅拉涨,截止2021年12月,我国塑料制品产量在8004.0万吨,相比十年前呈倍速增加。伴随着塑料制品量的增长,据最新数据显示,废塑料回收率却不足三成,主要原因在:1、塑料制品的设计从材质、颜色、标签甚至到形状,都多样化且复杂,这对废弃后回收的效率和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极大程度限制了废塑料回收率的提高。2、塑料制品本身除食品级、医药级外,其他生活源塑料制品质量参差不齐,回收后再利用导致成品质量不过关,从而一部分从业者将中低端回收料拒之门外。
3、垃圾分类的出现,从源头上解决了分类难的问题,但即便是在分类明确的基础上,塑料制品因为颜色差异,在终端利用时,仍然会消耗人力做颜色分拣,在这块的成本难以缓解,对“禁塑令”以后国内毛料市场居高难下的成本压力来说,并无较大改善。
4、国家虽然在大力推广更为专业的回收站点,但据现实情况来说,全国范围的推广实施尚需时间,而短时间内老一辈从业者退市后,新一代接班人出现断层,而回收企业往往面临每年不间断地环保督察压力,越来越多现实冲击下,废塑料的回收模块难题较难缓解。
综上所述,再生塑料行业的存在,是将更多的废弃塑料再利用,减少环境压力,而回收行业难以突破的难题始终是再生塑料企业高成本负担所在,加之2022年“以稳为主”的经济总基调来说,下游需求的春天迟迟未见,不少再生从业者都面临高本低利的局面,后续前进之路任重道远,期待国家陆续退出更为标准化、程序化、甚至科学化的回收站点,其次给予其更多鼓励政策,刺激新一代从业者的加入,让废塑料、再生塑料从业者真正可以为绿色环保贡献更强大的力量。